老人室内的摆设和工具虽然破旧,但摆放很整齐。 荆棘条编制的门,两边石块垒的一米六多高的石墙。 再次见到记者,齐富海老人显得格外亲切 不知道老人在他的桃源还能住多久。 一个山洞,一个半山小院,一个仓库,一眼清泉,二亩山沟里的土地,72岁的齐富海老人独自在无人居住的太行山西麓一座山上生活了5年,“自己选的地方,冬天暖和,晒着太阳舒服!”昨天,晒着太阳,抽着烟袋锅,老人惬意地说,家人和村里的人让他回村里住,他不愿意。 得到线索 百里寻踪 “我听说河北涞源有个老人竟然在山洞里独自生活了40年!”11月10日,一位游客在河北听说了一个老人独居山洞的奇事,并马上提供给本报,11日一早,记者踏上了寻找山洞老人的征程。驱车300公里,几经周折后,记者终于在傍晚时赶到河北省涞源县走马驿站乡的白道安村,找到了齐富海的老战友谭会。 “好多年没见他了!”谭会老人说,别人告诉我,他到大北沟山里住去了。他说山北面太阳足。按照谭会老人的讲述,记者初步断定齐富海就在离白道安村10里远的大北沟山,山脚下就是老人的家乡戈门沟村。 来到戈门沟村,记者看到村的南面就是蜿蜒的太行山西麓,要想在这里找一个山洞,有如大海捞针。听到我们打听这事,一个年轻的女村民热情地说,“还是我带你们去吧。山路崎岖,村里的人上山也不容易。”她主动请缨带路,此时已经是晚上7时了。 “我也没见过这老头,听说夏天他有时候下山,这会儿天冷了基本不下山。”女村民说,年轻人都只是听说有这么个人住在山里,很少有人见过他。一路上她不停打电话给家人,询问通往齐富海家的山路怎么走。山路或缓或陡,步行山路20分钟左右,眼前手电筒的光束照出一面荆棘条编制的门,盖住两边石块垒的一米六多高的石墙。 村民带路 夜会老人 “就是这了!”女村民说,老人自己住这里,可能已经睡了。 “谁呀?”从门帘里传出微弱的声音,看来老人早已入睡。10多分钟后,老人起身穿好衣服,“家里来!”当记者表明来意,老人热情地招呼了起来,并把几个人都叫到自己五六平方米的小山洞里,“我不敢进去。”带路的女村民执意不肯进去,村里的年轻人都怕这个行踪神秘的怪老头。 对记者的突然来访,老人显得兴奋但并不惊讶,山洞内弥漫着柴火味儿,但非常暖和,老人拿出烟袋锅装上烟,用力一吸。 “他们都让我回村里住,我不去。”老人说,他是戈门沟村人,1958年退役后,回到村里,近年由于村子附近开了铁矿,“不得清静,我脾气赖,就到这里来了。” “我1947年参军,参加了抗美援朝。”老人说,当时在朝鲜打仗,他的枪法非常准,“说打哪里,就打哪里。”为了逃避杀戮,他趴在死人堆里才捡回一条命。老人退伍,回到地方后,“也有人要跟我结婚,可是送上门来的,我没要。”老人自认是个和尚命,只能一辈子打光棍。但对于打造山洞入住的时间,老人一会儿说是几十年了,一会儿又说是五年,思路有些不清晰。 由于天色已晚,记者决定第二天一早再来,老人马上走出山洞,利落地钻进右上角的另一个盖着麻袋门帘的小山洞里,搬出两个倭瓜,“拿上,我种的,山里的倭瓜最好吃!” 蜿蜒进山 再访老人 昨天上午11时,记者从涞源县城驱车30多公里返回大北沟山,再次见到记者,齐富海老人显得格外亲切,“我喜欢你们来看我,明年瓜果下来,你们还要来看我!”老人精神矍铄,头发乌黑,只是上面的牙都掉光了。 老人告诉记者,5年前,村子周围的山上开了一些铁矿,大货车频繁过往,“很吵,环境也不好了,我这人脾气赖,不愿意再住村里了。”老人就探好了这块地方,“太阳好,暖和!”记者看到小院子是开在半山腰上的,院门口便是一棵2米高的桃树,这山洞还真可谓“世外桃源”。 山洞洞口坐北朝南,内部约五六平方米,屋顶中间最高的地方约1.70米,两边低,由两个木板一左一右支撑屋顶。右手边一米多高的石炕上面垫着木板,床边便是石锅台,锅台接出了2根烟筒,伸出洞外,锅台上方的石屋顶已经被熏黑,“我熬稀粥喝。”老人说,平时吃的粮食瓜果都是自己种的,“我的地,就在山沟里。” 屋子的石缝里放着镰刀、铁耙等劳动工具,老人的物品摆放得非常整齐。山洞的右上方还有一个储存食品的小洞,最深的地方约2米,呈三角形,里面放着已经晒好的老玉米和倭瓜。 只见老人院子里有五六个玉米,一个石台上还有一个神龛,“这是供的我自己。”老人认为,现在的家都是自己一手创造的,给自己上香就行了。 临走之前 再送倭瓜 “沟里有小核桃树,山桃树,柿子树……”老人望着山沟,如数家珍地说,每年6到8月是丰收的时候,瓜果多得吃不完。由于村里无法让老人回到村里,只好按照老人的意愿将山沟里的1亩地分给了他,老人又在几年的耕种里将附近的山地也开垦成田地,将自己的地扩成了2亩,他种了玉米、豆角等蔬菜粮食,可以自给自足。 “去年病了,差点没死了。”老人说,去年他手脚发麻,病得很严重,他却不知道是什么病,“后来又给治好了。” 据了解,老人的两个弟弟就住在戈门沟村里,但由于老人脾气暴躁,加上兄弟三人年迈体衰,自从齐富海在山洞里居住后就很少来往。记者在山下找到了村里的一个负责人,他回忆,老人上山居住大概5年,“就是我们这开矿多了以后,他就到山上住了,也不下来。” 我们走的时候,老人坐在草堆上,眯着眼睛享受着阳光撒在自己的身上烤得暖暖的,他猛吸一口烟,然后透过喷出的烟雾能看到他惬意的样子,此刻,他才是大山真正的主人。临走前,老人执意给记者再拿两个倭瓜,要是不拿老人急得直跺脚,“明年6月花一落就有果吃了,你们可一定要来啊!”其实老人还是渴望和人交流的,他靠在自己垒的石院墙上望着记者下了山。 记者离开时,远处传来阵阵轰鸣,又在炸石头了,不知道老人在他的桃源还能住多久。 信报记者 任宏/文 毛千/摄 |
关于万语网 | 免责声明 | 联系方式 | 付款方式 | 网站导航 | 招聘教师 | 工作机会
互联网违法举报中心 | 互联网清理整顿 |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| 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单位 | 工商营业执照 |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
Copyright © 2004 - 2013 360wyw.Com . 粤ICP备05053580号-6